近日,一份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86亿部,少于2021年的3.29亿部。这是2013年来中国手机年出货量的最低水平,也是10年来中国手机年出货量首次低于3亿部。报告显示,2022年占中国手机市场份额前三名的品牌分别是Vivo、荣耀,以及苹果和OPPO(并列第三)。
对于智能手机在中国市场“卖不动”,有一些声音难免认为这是“中国消费减弱”的信号。不可否认,受疫情影响(2022年更是疫情反复的一年),中国消费者对经济前景一度的确不太乐观,一些人也选择了暂缓更换新智能手机。不过,智能手机在中国消费者眼中不再像往常那么“香”,疫情影响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已。
在疫情之前的2017年,智能手机在中国市场销量便出现了首次下滑。追本溯源,智能手机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主要有三大原因。
首先,手机市场饱和。智能手机在2010年后的中国市场一度“高歌猛进”,主要得益于中国消费者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换机风潮”,即将功能机替换为智能机。目前,中国智能手机用户将近9亿,涵盖了智能手机适龄人口的95%。这意味着,智能机在中国市场没有多少潜在消费者可挖掘,销量下滑自然在情理之中。
其次,手机品质提升。简而言之,就是手机性能改善,质量在提升。在2015年左右,花2000元人民币购买的智能手机,可能存在着使用时容易发热、使用一段时间后易卡顿等问题,但时至今日2000元购买的手机体验感大大提升,因此中国消费者购买新机的欲望也整体降温。
最后,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各大手机品牌也一直在推出新机型,但综合来看,并没有出现颠覆性的技术,即没有出现当年智能机pk功能机时给人的震撼。近年智能手机所谓的“创新”,也主要是在屏幕、摄像头、外观等方面下工夫。即便一向以创新见长的苹果手机,近年也未能打破技术瓶颈。近年苹果推出的某款新机与上一代相比,也只能在外观的“刘海”上用心思。对于这些非关键领域的“创新”,消费者审美疲劳在所难免。
如果放在全球来看,智能手机“不香了”并非中国的独有现象,相反是很多国家的共同特征。近日,一份报告显示,2022年智能手机在全球出货量仅为12亿部,同比下滑了11%。
近期,中国持续优化了防疫政策。中国推动的“共同富裕”,有望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队伍。长远来看,中国消费韧性强、潜力足的特点没有改变,消费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不必对眼下智能手机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大惊小怪”,更不能简单将其与中国消费能力下降划等号。(骆都)
来源: 侨报
0 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