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3月11日社论】3月8日,美媒报道,有美国情报官员称,有情报显示是“亲乌克兰团体”策划了北溪管道爆炸。德国、英国等国的多家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3月9日,乌克兰政府发表声明,否认与2022年9月的北溪管道袭击事件有关。
这是关于北溪管道被炸事件的最新进展;真相是什么,依然没有定论。
2022年9月26日,由俄罗斯向德国输送能源的北溪天然气管道项目——北溪一号与北溪二号——位于波罗的海海底的管道同一天发生爆炸,导致大量天然气泄漏到附近海域。很快,离爆炸地点最近的两国国家,丹麦和瑞典,就分别初步断定这是一场人为的袭击事件。是谁炸了北溪管道?众说纷纭,尤其是美俄互相指责,都说是对方干的。丹麦、瑞典和德国也分别成立了调查组,对这起爆炸案进行调查。
数月过去,调查并没有太大进展。直到美国知名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西摩·赫什上个月在自己的平台上发表了一篇5000字的独家报道,引用匿名信息来源详细叙述了北溪管道是如何被炸毁的:这次爆炸由美国国家安全部门策划,拜登亲自下令,由美国海军实施并由挪威军方配合;从去年6月的一次北约军事演习放置炸药到9月遥控爆炸,耗时3个月。当时,美国政府对此坚决否认。直到这两天,有“美国情报官员”爆出,“是亲乌克兰团体干的”。
究竟是谁炸了北溪管道?综合多位专家的分析,美国政府的嫌疑确实不小。论动机,炸毁北溪管道会切断俄罗斯与德国等欧洲国家的能源关系,让欧洲国家更依赖美国,从而在俄乌冲突以及其他问题上更死心塌地地站在美国一边。论具体方法,西摩·赫什的报道中提供了大量的细节,甚至和拜登2022年2月与访美的德国总理朔尔茨举行联合记者会时所宣称的“只要我们想我们就能炸毁北溪管道”的宣称相吻合。论自辩,美国并没有提出具有说服力的“替代解释”,而这次美国和它的伙伴们的多家主流媒体突然发布责任在“亲乌克兰团体”的报道,行迹实在可疑。此前,美国政府曾指责赫什的报道是单一信息源且是匿名,没有可信度,而这一轮报道中的“美国情报官员”和“亲乌克兰团体”都没有具体姓名。再结合近日朔尔茨访问美国,与拜登闭门会谈,不得不让人愈发怀疑:难道真是美国炸了北溪?
当然,这远非定论。这样一件可能造成长久的、深刻的地缘政治影响的大事,需要权威的主体做细致的调查,拿出切实的证据,来确定真正的责任方。赫什的报道发布后,俄罗斯呼吁联合国发起独立调查,由联合国选择“独立律师”组成调查组;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中国——表示了支持。在“美国情报官员”这两天有了新说法后,联合国呼吁北溪管道爆炸事件应该由多个相关权威部门进行调查。
不管最后调查的具体形式是怎样的,“权威”“独立”“联合”确实缺一不可。联合国方面不论是“组织方”还是“主体”,都是一个积极的必需因素。毕竟,北溪管道爆炸后,世界变得更加分裂,仿佛一道新的“铁幕”又要降下:欧洲和俄罗斯的关系进一步被削弱,美国及其北约伙伴们通过增加对乌援助、更严厉的制裁等方式加剧对俄孤立;同时在美中关系状态不佳、又遭遇负面事件(比如“流浪气球”的情况下),通过指责中国“打算军援俄罗斯”来企图实现一石二鸟。中国在气球事件上指责美国小题大做,在“是否军援俄罗斯”问题上否认美方指责,批评美国领导遏制中国的运动,同时表态与俄关系会“继续向前”。而且不仅仅是中国,伊朗、印度、土耳其等,与美国的关系或本就敌对或还算不错,但在俄罗斯问题上可能都不会站在美国一边。世界的阵营化,都会与北溪管道被炸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可能”。
因此,世界需要一个有公信力的调查,查出北溪被人为炸坏的真相;这也是让一个民主的国际体系,一个多极化的世界起作用并且继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来源: 侨报
0 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