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综合讯】中国教育部、卫健委、疾控局三部门13日联合发文,宣布不再强制要求师生在校期间佩戴口罩。不过通知仍然鼓励体弱师生和老年教职员工定期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并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储备抗病毒药物和血氧仪、制氧机以“防重症”。
综合《北京日报》、上海第一财经报道,根据通知,师生在校期间不强制要求佩戴口罩,可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和意愿选择是否佩戴口罩。幼托机构、中小学和高校在开学(园)后,不再要求开展入校排查、校园出入管理登记;入校(园)人员,应区分场景、人群和疫情情况科学佩戴口罩。
校内医务、餐饮、宿管、快递、安保、保洁等工作人员上岗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不过,相较第六版校园防控方案,这些特定岗位的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要求也有所放宽:不再要求其工作期间全程佩戴医用以上级别口罩并佩戴一次性手套。
为了实现新冠感染“早预防”,通知还提到,要加强新冠疫苗接种。感染高风险、具有较严重基础疾病和免疫力低下师生以及60岁以上老年教职员工,在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满6个月后,进行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通知还要求,学校应加强物资动态储备,并安排专人对防疫物资进行管理,以确保物品在有效期内且存放安全,能够科学规范使用。在新冠治疗药物方面,对于高校和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资质的中小学,可动态适量储备并建立稳定保供渠道,保证在疫情流行期间和应急情况下足量供应;而对于托幼机构,则无硬性要求。
除此之外,为加强保障老年教职员工的健康,通知还提出,高校应鼓励感染高风险、具有较严重基础疾病和免疫力低下师生以及60岁以上老年教职员工,在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满6个月后,进行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脉搏血氧仪、制氧机也被首次列入校园防控的防疫物资名单。上述器材可以用于监测老年人等风险人员“沉默性缺氧”等问题,在疫情发生时,将重症风险关口前移。学校应指导老年教职员工通过居家监测血氧水平等方式,提升预防重症和早期识别重症能力。
不过,为了阻断甲流传播,近期以来,一些省市教育部门和中小学相继呼吁,学生在校期间,仍要坚持戴口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也表示,要想有效应对甲流,一方面,戴口罩,保持手卫生,注意社交距离,勤通风,是预防流感病毒有效手段。幼儿园、中小学校,如果班上有孩子发烧,建议让发烧的孩子回家休息,以免传染给其他孩子。
来源: 侨报网综合
0 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