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4月13日社论】4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联合国当天发布的报告称,4月中下旬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法国哲学家孔德曾说,人口就是一个国家的命运。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易主”,自然也引发了两国乃至全球舆论关注。
“人口第一大国”为中国提供了“人口红利”,让中国凭借丰富劳动力以及成本优势实现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丢掉第一人口大国的“头衔”,并非偶然。这是近年来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必然,也意味着昔日的“人口红利”渐行渐远。很多人不由担心,这一变化是否将“冲击”到中国经济。
事实上,这样的担忧有些多余。虽然中国不再是第一人口大国,但中国的人口体量仍然巨大、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还在扩容,产业升级、结构转型在路上,“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这些可以弥补劳动力人口减少造成的“损失”。
二战后,印度一直有个大国梦,把中国作为目标,并在多个领域奋起直追。人口大国“易主”,印度实现了对中国的一次反超。一些印媒透露出了掩饰不住的兴奋。事实上,这次人口格局变化,的确不只是单纯的象征意义。
政治层面,新德里可能会借此寻求在南亚地区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作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之一,印度一直认为“入常”是“大国标配”。多年来,印度已递交了多次“入常”申请。未来,不排除印度会加码在“入常”上的力度,并更广泛地、更积极地参与区域乃至全球事务。
经济层面,印度“人口红利”进一步放大,经济发展孕育着更多机遇。除了政治相对稳定,官方语言是英语,可辐射中东、东非、东南亚市场等优势外,人口结构整体年轻、劳动力充足、人口基数庞大也是印度的鲜明优势。数据显示,世界25岁以下的人口中有1/5来自印度,将近50%的印度人年龄在25岁以下。以上优势让印度内需非常活跃,软件外包等服务业比较发达。这也正是印度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并成功跻身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的重要驱动力。
与农业、服务业相比,制造业在印度国民经济中占比较低(不足20%),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当有限。发展制造业、建设工业强国被印度视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增加就业岗位的关键。2014年莫迪政府推出了“印度制造”战略,并大力鼓励外商投资。在华盛顿“友岸外包”以及美中博弈大背景下,近年来的印度获得了一些国际资本的青睐。美国的亚马逊、微软、IBM,日本的索尼、丰田,中国台湾的富士康等企业,先后在印度投资设厂或投资入股。印度人口超过中国,带来了更充足的“人口红利”。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看,印度似乎也将迎来再次起飞。
不过,人多未必意味着“利量”大。印度在将“人口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上存在诸多挑战。
较高的进口关税、各邦人为设壁垒等保护主义,让印度营商环境备受国际诟病。前总统特朗普曾表示“印度可能是全球关税最高的国家”。尽管新德里近年来一直在优化营商环境,但由于市场规则意识缺乏、经济政策太过随意,印度在国际机构的排名中仍位居60名开外。2019年莫迪政府以国家安全、税务审查等多种理由对外资加大限制后,进一步打击了外资的信心和意愿。
此外,印度的种姓制度、性别歧视、基础设施不完善、供应链性能和可靠性差、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等短板,也增加了其雄心壮志转变为现实目标的难度。印度政府数据显示,过去七八年,超过2000家跨国公司暂停了印度的业务。通用、福特、哈雷·戴维森、花旗银行等美国企业,近年也退出了印度市场或收缩了印度业务。能否用好“人口红利”,关键取决于未来新德里能否展现改革魄力以及出台有效经济发展政策。
人口增多也意味着更严峻的就业、能源、卫生等压力。近年,人工智能如火如荼。不久的将来,那些机械式、程序化的劳动密集型岗位可能将被取代。如果印度不能让自身发展很好“匹配”人口增量,第一大国的“头衔”可能会变为“人口陷阱”。新德里须未雨绸缪,谨慎应对。
来源: 侨报
0 人评论